廖洪恩 教授

  廖洪恩 博士、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微创诊疗与三维影像领域专家。分别于1996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和200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任日本学术振兴学会特别研究员,2004年起任东京大学工学院特任教员、助理教授,2007年晋升为准教授(副教授),其间2006年夏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客座研究员。2010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人才),获国家特聘专家称号,翌年起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挂职),医学院院长助理;现任清华大学长聘评审委员会委员,医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科负责人、副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医学、生物医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侨联副主席等职。

  在微创诊断治疗和裸眼三维立体显示等领域有着超过二十五年的研发经历,在医学影像领域和医用机器人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瞩目的重要成果。所开展的在三维空间信息引导直观可视的精准诊疗研究,解决了微创手术治疗中困扰医生多年的“眼手不协调”科学问题。主持了医用立体图像手术空间导航、真三维立体医学影像、微创智能手术器械/手术机器人、尖端微创诊疗一体化系统、高清晰裸眼立体影像、超长距离三维立体显示等研发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微创手术治疗的立体空间透视导航,并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台用肉眼即可观察到的具有5米以上图像纵深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该系列成果被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际媒体广泛深入报道,并在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日本科学未来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十几家展览会和博物馆展出。在包括IEEE Trans系列、Nature Photonics、Theranostics、MedIA等发表了350余篇国际期刊和学会论文、30余篇综述和总结性文章、360余篇会议摘要,合著和编辑专业书籍15部,专利80余项。

  以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的身份获得国外30余项重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及另外10余项合作项目(Co-PI, Investigator)。回国后获批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等多个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已结题的项目验收均为“优秀”。作为实验室负责人积极推进项目“产·学·研”合作和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团队在精准成像、影像规划和诊疗器械等领域研发的产品获得多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近年还积极参与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体系,2022年出任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轮值副主席。

  曾获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颁发的IFMBE青年学者奖(IFMBE 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日本政府颁发的文部科学大臣青年科学家奖、船井信息科学奖(Funai Information Science Award)、爱立信青年科学家奖(ERICSSON Young Scientist Award)、荻野奖(OGINO Prize)等十余项国际/地区性重要奖项。2017年获得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高科技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2018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以及国务院侨办颁发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9年被中国科协聘任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20年获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致公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获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杰出贡献奖。

  担任过MIAR, MICCAI, ACCAS等近十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组委会主席,以及IEEE TBME、IEEE RBME、CMIG、MBEC等20几个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集的副编辑和编委。受邀担任瑞士、荷兰、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多个科研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和评审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特聘教授、青年长江、特设岗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创业、青年、外专),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国家食药监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等评审专家、专家组组长。同时还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现场考察、财政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预算评审、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国家外专局重点引智项目评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评估等工作。在国际组织中任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亚太区联席主席、亚洲计算机辅助外科学会前理事长等职务。


廖洪恩 教授